科技日報記者?付麗麗
1月28日早上5時,內(nèi)蒙古呼倫貝爾扎蘭屯,呼倫貝爾市氣象臺副臺長王穎的鬧鐘準時響起。她習慣性地看了一眼室外溫度顯示,-16℃。
當天,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(以下簡稱“十四冬”)滑雪登山賽事要在距離市區(qū)8公里的金龍山滑雪場舉行。作為“十四冬”扎蘭屯賽區(qū)預報團隊負責人,王穎要和小伙伴們在7時準時發(fā)出第一份氣象服務專報。
走進金龍山滑雪場,3條高低起伏的賽道映入眼簾。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氣象臺副臺長、北京冬奧會首席預報員時少英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,雪上運動項目對氣象條件依賴性較強,天氣太冷不僅會影響運動員的身體機能,還可能造成運動性損傷;太暖則會導致雪道表面松軟;而風速過大、能見度過低等因素也會影響運動員技術水平發(fā)揮。
“‘十四冬’全面對標2022年北京冬奧會,‘一場一策’‘一項一策’,這對賽事氣象保障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?!眱?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副處長武艷娟說。
滑雪登山則是“十四冬”全面對標2026年米蘭冬奧會的一項新增賽事,堪稱滑雪界的馬拉松。盡管預報團隊中有5人都參與過2022年北京冬奧會氣象保障,對山地預報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知識已經(jīng)非常了解,但王穎和隊員們依然不敢有絲毫放松。
“山地氣象預報一直是個難題。以扎蘭屯賽區(qū)為例,山頂海拔高度582米,從賽道起點到終點的海拔落差200米左右,處于大氣邊界層的近地面層。這里湍流多,系統(tǒng)性規(guī)律很難找到,微尺度天氣研判是一大難點?!睍r少英說,與復雜的天氣氣候特點相比,準備時間短、缺乏歷史資料是“十四冬”氣象預報服務的更大難題。
“每個山區(qū)都有自己的‘小脾氣’,我們需要盡快摸透?!蓖醴f說。為此,從12月集訓開始,他們每天都會沿著賽道走,感受自動觀測站和具體賽點風的不同,觀察云的變化。
一個多月走下來,王穎感慨,不到扎蘭屯,真不知道天氣有多復雜,每天都在顛覆認知?!巴粫r刻,山頂和山底的溫度相差十幾攝氏度,極大風速達24.9米/秒,相當于10級大風?!蓖醴f說。
預報團隊在爭分奪秒,設備保障人員也是馬不停蹄。他們深知,監(jiān)測精密是天氣預報精準和服務精細的基礎。扎蘭屯賽區(qū)賽道關鍵點位共布設有15套自動氣象監(jiān)測站、1部激光測風雷達、1部微波輻射計,可全方位分鐘級提供賽道實時氣象要素變化情況。
在一處十要素自動氣象站,“十四冬”氣象保障服務團隊成員張佳興拿起除雪板為太陽能板除霜?!肮╇姴蛔銜绊憵庀髷?shù)據(jù)傳輸。如果預報下雪,我們會提前撒融雪劑;一旦設備被凍住,就拿螺絲刀把冰敲掉?!?/p>
為找到一個好的角度記錄下張佳興工作的場景,僅僅幾分鐘,記者的手就凍僵了。而對氣象保障服務團隊來講,每天都是常態(tài)。
扎蘭屯市氣象局局長金淼介紹,15個氣象監(jiān)測站,每天都要巡視一兩次。有個站建在半山腰,坐纜車上去后,還要穿冰爪走20分鐘才能到。一圈下來,至少要兩個多小時。
“北京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有5年的冬季駐訓期,‘十四冬’氣象預報團隊則只有幾個月的準備時間,所以每一個人都拼盡全力?!睍r少英說。
團隊果斷引入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方法集成預報技術(MMIC)、中央氣象臺基于深度學習的站點集成預報方法(STNF)等兩項北京冬奧會成熟預報技術,并結合自身經(jīng)驗對模式進行修正。他們最終經(jīng)受住了考驗。
在“十四冬”資格賽的前一天,金龍山滑雪場迎來一場降雪。預報團隊精準把握降雪起止時間,降水量級誤差僅為0.1毫米。那一刻,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氣象臺首席預報員、扎蘭屯賽區(qū)后方首席預報員趙斐懸著的心終于放下。
趙斐也曾服務過2022年北京冬奧會,他深知上述兩種預報技術的重要性?!斑@是實現(xiàn)賽事氣象預報‘百米級、分鐘級’要求的‘利器’,也是氣象服務精細化水平的展示?!壁w斐說。
“聚是一團火,散是滿天星?!?018年,他們還是山地氣象預報毫無經(jīng)驗的“新手”。在經(jīng)歷了北京冬奧會歷練后,這一次,他們已成為“十四冬”氣象服務保障的“精兵”??粗羧贞犛褌冊诟鱾€賽場擔任預報首席、服務首席,時少英自豪又驕傲。
一離家就是數(shù)月,說起兩歲的孩子,王穎忍不住抹眼淚。但當被問到如果有下一次,還會選擇去嗎?她總會毫不猶豫地答道“會的”。
接下來,“十四冬”各項賽事逐漸開賽,這支平均年齡僅為36歲的團隊將繼續(xù)以精準預報為賽事順利保駕護航。